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出生
光緒七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歷史上的今天
入三味書屋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家產中落,避難于鄉下
光緒十九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于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于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父親去世
光緒二十二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于本年開始寫日記。
改名周樹人
光緒二十四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 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
光緒二十五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于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赴日本留學
光緒二十八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剪辮
光緒二十九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棄醫從文
光緒三十二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臺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后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復會”會員
光緒三十四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并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回國
宣統元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懷舊》
宣統二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
民國元年,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因張勛復辟離職
民國六年,7月7日,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歷史上的今天
參加《新青年》
民國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狂人日記》
民國七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風波》
民國九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吶喊》出版
民國十二年,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